为应对多重挑战,全球文化遗产?;ひ严蚧凇叭托浴钡南低承员;し绞阶?,其影响也将超越文化领域,关联至产业升级、空间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。在此过程中,中国积极深化国际合作,探索了适应中国特色的实践策略。
一
长达50年的全球实践已证明,文化遗产的?;ず痛胁唤龆晕の幕嘌灾凉刂匾沂谴俳缁?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推动力。
在当代,?;の幕挪丫瓜殖龆辔壑导俺晒?,不仅创造就业机会、减少贫困、促进了经济增长,更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,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。
文化遗产在上述多领域展现出的持续适应与利用能力,体现出其蕴含的强大“韧性”。关注、提升文化遗产的“韧性”,是?;ひ挪?、应对当今和未来各种挑战的基础,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二
进入21世纪以来,全球气候变化加剧,伴随着疫情暴发、地区冲突破坏以及过度开发等不利因素,文化遗产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气候变化加剧正使极端天气成为常态,使得文化和自然遗产遭受越来越多的侵袭。2021年至今,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灾害性降雨天气,导致一些文化遗产出现险情。澳大利亚大堡礁因海水升温,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重。意大利威尼斯不仅承受着游客数量激增和过度开发的压力,还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。2025年3月28日,缅甸发生7.9级地震,多处文化遗产在此次地震中受损。
冲突与战争带来的破坏力同样巨大。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、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等文化瑰宝,都不幸沦为战争的牺牲品。不仅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象征被摧毁,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以及文化多样性亦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。
于是,加强文化遗产的“韧性”建设,提升其抗风险能力,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。
三
在此过程中,开展全球范围的多层次国际合作与实践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为应对上述威胁因素,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为基石,致力于构建世界文化遗产“韧性”发展的?;た蚣?。2013年,世界自然?;ち擞牍使偶R胖防硎禄嵝制舳恕白匀挥胛幕鲜导苹保黄屏舜骋挪嘈偷慕缦?,开创了跨学科协同保护的创新模式。
2015年,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《变革我们的世界: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,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。在随后举行的《?;な澜缥幕妥匀灰挪肌返拊脊蠡岬诙位嵋樯?,通过了将可持续发展视角纳入“公约”进程的政策文件。该文件明确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划分为4个关键领域:环境可持续性、包容性社会、包容性经济以及和平与安全。
2021年,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》进行了修订,旨在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;推进社区赋权,增强社会韧性,提升社会福祉;同时营造一个健康的全球环境”,并强调“通过能力建设、风险评估、战略规划和适应性管理,提高社区和文化遗产的韧性”。同年,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还发布了《联合实践:关于‘自然-文化’关键词的阐释性文件》,指出文化遗产的“韧性”所关注的是“遗产的系统、关系和动态特征”。这些变化,反映了文化遗产?;だ么印翱沙中钡暮旯墼妇白颉叭托浴狈⒄沟木咛迨导?,揭示了文化遗产“韧性”发展在生态、技术、社会等多个维度上的协同需求以及全社会参与其中的必要性。
为纪念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诞生50周年,从2022年起,世界各地陆续举行了“下一个50年:世界遗产作为韧性、人文和创新的源泉”活动,推动了关于文化遗产“韧性”的国际对话与?;な导?。
四
中国拥有丰富世界遗产资源。在积极参与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框架下的全球治理实践过程中,中国逐渐构建起一套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的系统性?;ぬ逑担嵘幕挪摹叭托浴碧峁┝吮缶?。
在文物防灾预警机制建设方面,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加强文物?;だ酶母锏娜舾梢饧罚岢鼋⑽奈锇踩ばЩ?,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的预警与应对能力。2022年,国家文物局印发《文物安全防控 “十四五”专项规划》,进一步将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”列为主要任务,强调“全面增强安全预警和防控能力”,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文物安全预警能力和效率等措施,推动文物?;ご印笆潞笄谰取毕颉笆虑霸し馈弊?。
在理论方面,“让文物活起来”的理念强调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,提出“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、回归社会、服务人民”。这一理念回应了文化遗产“韧性”发展的核心诉求。如今,该理念已被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?;しā?,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石。
(詹长法: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二级研究员、意大利“仁惠之星骑士勋章”获得者,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论。
徐琪歆: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,主要从事文化遗产?;ぜ袄砺垩芯?。)